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坚持抢抓机遇,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狠抓落实,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服务业仍保持了持续、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总量结构及核心竞争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十二五”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仍是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一、湖北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服务业稳定增长,总量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北服务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服务业单位明显增多,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1.服务业单位明显增多。截止2010年6月底,全省共有服务业法人单位数25.56万个、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数33.15万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9.71万个和10.05万个,增长61.3%和43.5%。
2.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以来,尽管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落后于GDP1.4个百分点,但仍以高于11%的速度稳定增长,其中2007年达到15.9%,为1993年以来最高,年均增长速度12.8%,比“十五”时期11.1%高出1.7个百分点。
3.总量迈上新台阶。伴随着增幅的提升,服务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大,继2006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3000亿元(按当年价计算,下同)后,2008年又突破4000亿元,2009年突破5000亿元,5年连上三大台阶,2010年达到5894.44亿元,为2005年的2.22倍,年均增加647亿。服务业总量居全国第11位,在中部六省居第3位。
(二)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传统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湖北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也得以较快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规模稳步扩大。 2010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达到1136.68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9.3%,占GDP的7.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2%,其中批发业增长2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48.91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2.7%,占GDP的4.7%,“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9.2%。
二是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为主的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71.64亿元,是2005年的2.5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大大高于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为主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年均增长9.5%速度。与此同时,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68.3%提高到2010年的74.4% 。
三是现代服务业在湖北经济中异常活跃。“十一五”时期,湖北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年均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显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其中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业、动漫产业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地位,在中部有较大优势。2009年湖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960.43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已达57.7%。一些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业(指跨二、三产业和几个服务行业)竞向齐发。
2006-2009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903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2010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7713万人次和4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1128万人次和14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3%和25.3%。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7.32亿元增加到2010年530.91亿元,年均增长33.1%,已形成了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证券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互为补充,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的多元化金融体系。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比GDP增幅高8.3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4.3%。
(三)从业人数稳步增长,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努力拓展服务业领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服务业成为就业主渠道,作用十分突出。 2009年底,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1183.1万人,比上年增加14.43万人,占当年新增从业人员的97.5%,和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27%,比“十五”高0.0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省从业人数比重达到32.7%,比“十五”期末提高0.9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2009年,服务业各行业从业人员较2005年都有所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居民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增幅分别为176.6%、127.9%、85.9%和74%。
2009年,在全省城镇单位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共占城镇单位服务业从业人数的63%,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行业从业人数超过50万人,是城镇单位服务业中容纳从业人员较多的行业(详见表3)。
(四)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尤为明显
2006年以来,湖北服务业投资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2009年增速高达48.9%, 2010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239.79亿元,是2005年的3.77倍,年均增长30.4%,比“十五”时期提高15.6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5%以上,其中2006年达60.1%。“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投资的重点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大行业投资占比已高达72.6%。在保证重点投资的同时,投向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项目的投资也大幅增加,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年平均增长分别为58.2%、36.1%和39.9%, 33.3%,均高于服务业投资整体增幅,其他如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年均增幅也分别高达50.7%和55.8%。
(五)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明显
近年来,湖北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广。 “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7.92亿美元,较“十五”时期增加19.81亿美元,增长58.6%。从外商投资的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水利、环境和设施管理业等服务业项目也吸引着外商投资的目光,特别是世界500强富士康、中芯国际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相关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外商对生产性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外商投资房地产热情不减, 2010年,其投资额达到8.3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59.4%。2010年,全省新增外资服务业项目(企业)个数134个,占全部新增外资项目(企业)个数的43.8%,较上年增长22.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为42家,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9 家,还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22家。在行业分布上,所有的服务业行业门类均有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表明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二、湖北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服务业仍是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全国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较落后,与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
(一)对服务业发展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落后,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位。为推动全省服务业的发展,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湖北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订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但17个市州除武汉、鄂州、仙桃等成立服务业领导小组外,其他均未成立,有的成立了,也未发挥作用。目前湖北省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并建立了评价考核制度,部分地区和部门对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及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带动作用认识不足,过分突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导致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依然存在,从而对服务业的发展重视不多,政策上扶持力度不够,行动上没有狠抓措施落实,使服务业的发展依然缺乏有效的支持,后劲不足。
(二)服务业比重偏低
目前我省服务业总量规模偏小、比重较低,发展速度趋缓,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2010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为5894亿元,在全国居第11位,仅占全国服务业总量的3.4%,相当于广东的29.1%、江苏的35.5%、山东的40.9%,也比中部的河南和湖南低558亿元和35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3;从比重看,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在全国居第15位,与世界服务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以上)差距甚远。从发展速度看,“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长12.8%,虽然比“十五”时期加快1.7个百分点,但低于同期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并且有放缓迹象。2007年服务业增速达到15.9%高点后, 2008年开始放缓,当年服务业增速下滑为12.3%, 到2010年仅为10.1%,并连续13个季度低于GDP 的增长速度。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
近年来,湖北服务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支柱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目前构成服务业的主体仍然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而传统服务行业面临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对第三产业整体拉动持续力不强等问题。从当前来看,尽管其比重保持逐步下降趋势,但这些行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支撑力仍然较强;二是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现代服务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近年来,我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金融业、物流业、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内部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在中部省份乃至全国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基础差,规模小,比重低,在总体结构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近几年一直在5.0%左右,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中许多新兴行业都存在着资金、技术、信息含量偏低,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手段落后等问题,总体竞争力较弱。
(四)机制体制转换滞后,市场化程度低
湖北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内循环特征明显,使得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内部缺乏竞争,严重制约着服务业的发展。我省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外,很多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缺乏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规范化管理的主体,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不大,造成部分服务业竞争不充分的现象比其他行业更加突出。如金融保险、铁路民航、通讯、公用事业等市场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垄断现象严重。同时,不少行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企业组织方式相对落后,自身产业链条较短,企业配套协作少,分工协作程度低,实现一体化“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仍较普遍,如目前不少单位仍拥有自己的食堂、车队、后勤服务等机构,大量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不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也严重制约服务业的发展。
(五)服务业拉动作用不强,贡献率下降
近年来,我省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内部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基础差,规模小,比重低,在总体结构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对经济增长和税收的贡献呈下滑趋势。“十五”时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都在40%以上,其中2002年达到51.1%,虽然期末有些下滑,但平均贡献率仍高达45.6%, “十一五”时期前两年,服务业的贡献率开始回升,2007年上升到44.2%,继而开始逐年下降,2010年仅为27%,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年份。从服务业税收占比看,2009年服务业生产税占全部生产税比重也仅为29.9%,比2005年下降5.1个百分点。
(六)缺乏品牌优势,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湖北服务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但服务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是服务业企业规模小,户均增加值较低。二是服务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服务业企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间渗透式发展不够,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规模效应不明显,严重制约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商贸、交通运输、旅游以及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等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缺乏吸纳劳动力强、影响力大的企业集团和优质企业,使得大量资金得不到有效的配置,难以适应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要求。三是缺乏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以文化产业为例,近年来,湖南确立了以广电、出版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形成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广电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骨干龙头,打造了自己的“巨无霸”电广传媒,培育了较具竞争力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和文化湘军。2010年仅电广传媒公司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1亿元,其中广告制作代理收入就达47.32亿元,以此带动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预计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780亿元,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领先中部省份。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湖北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有较大差距,服务业比重下滑,内部结构优化不明显,经济效益不高,表明总体经济还未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层次。“十二五”期间,湖北服务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也受到传统观念、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程度及居民消费模式、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如何抓住机遇,扬长避短,进一步推动我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湖北经济持续增长,是当前面临的极为紧迫的问题。针对湖北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思,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近年来,尽管全省服务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特别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十二五”时期迫切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深刻把握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有条件的地方要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工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形成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全面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要研究编制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鼓励发展方向、发展领域和发展重点,要根据国家各项产业发展政策,出台配套性政策保障措施,将发展新兴服务业摆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三是加大落实力度,特别是对新兴服务业要在立项、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创建公开、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着重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将“双轮驱动战略落实到工作日程和重大举措上。
(二)深化改革,挖潜发展动力,提高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目前,湖北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具有带动性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湖北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和引导大中型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扩大有市场潜力企业的规模。一是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如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政府给予政策,鼓励组建跨地区、跨部门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集团在资本经营、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等方面的优势,使这些企业集团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占领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和新阵地;二是积极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要加大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有关扶持政策及措施,激发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结合实际选择行业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配套服务需求大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先期试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在生产的上游、下游环节剥离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三是加快企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分离工业、建筑业、教育、公共管理等机构办社会职能,把属于经营性质的服务业纳入市场化发展体系参与竞争,构建合理、规范的服务业发展体系,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快推进原来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型服务单位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转化,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由内部自主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四是积极支持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植中小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增强湖北服务企业规模,彻底改变湖北现代服务企业“小、散、弱、差”和经营方式陈旧、功能单一的被动局面。
(三)科学谋化,突出重点,发挥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
要根据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现有服务业企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基础,科学谋化,实现重点突破,在继续创建示范区的同时,要在规范发展和拓展示范两方面着力,在规范发展上,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聚集,完善园区配套服务,突出产业特色,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园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在拓展示范方面,要扩大示范领域,一是要在支持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选择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发展优势明显的城区或开发区创建重点服务业城区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市场化、产业化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二是选择主营业务突出、具有知名品牌、发展潜力大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或重点服务业企业,建立重点服务业示范企业,对重点服务业企业,要在项目、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制定评价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发展。
(四)加强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建立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尽快成立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完善服务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并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大胆探索发展服务业的新思路、新政策、新措施。二是加强服务业统计。目前,我省服务业统计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新型服务业态类型很多,不仅存在全新的服务业态、还有新型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结合、传统服务业的升级、传统产业的转型、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不同类型,情况比较复杂,必须深入调查研究, 不断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为此,要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要强化部门统计,加强部门和行业的统计基础。通过各级统计部门以及各级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更加及时客观地把服务业特别是新型服务业统全统准,准确地反映全省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三是要尽快建立服务业考核评价制度,以考核促发展。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和地区发展现状,进一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确保重点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推动等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