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汉区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引擎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发布时间:2019-08-30浏览次数:694

江汉区“十二五”期间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并被列入全国10个示范典型行列。通过开展试点示范,江汉区实现了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带动发展,形成了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金融街(省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江汉经济开发区(江北民营科技园)3个服务业功能区,带动了一批产业园区和功能性项目支撑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江汉区服务业占GDP比重、财税贡献率、投资占比、从业人员占比均超过90%;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全市0.3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8.8%的GDP、15.1%的服务业份额、9%的财政收入、1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服务业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金融创新激活投融资机制。建立江汉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新入驻企业和项目。建立“银行+政府”金融模式,开发科创贷、小创贷等金融产品。建立金融服务和信息发布平台,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二是服务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分别在百货零售、酒店餐饮、养老服务行业建立服务标准体系。连续举办武汉时装周,整合设计、创意、营销、展示等资源,推动服装行业向时尚产业转型。

  三是统计创新建立服务业发展监测考核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服务业统计监测体系。制定《江汉区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各街道服务业统计职责分工,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实现服务业统计信息共享。

  四是行政管理创新推动服务业集聚。率先在全市按服务业功能区设置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金融街、江汉经济开发区3个管委会,以高效服务推动集聚区特色发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实现“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实现政权力和服务事项公开运行。

二、探索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和水平

  2012年,江汉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机制。2018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4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3亿元、财政收入8.5亿元。一是化整为零,精打细算。将辖区28.29平方公里全域范围细化为2005块宗地,精确计算出各类用地占比,增加商业服务用地比例,推动服务业高端化高效化发展。二是主动研究,规划引领。主动开展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编制一系列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将规划成果直接或间接运用到全市城市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的效率。三是以旧换新、提升存量。开展试点以来,共投入资金400余亿元,拆除旧城766万平方米,推进旧改项目32个,在新建项目中优化商居比。注重提升存量用地效益,对原工业厂房用地进行改造,先后建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破解公办养老服务发展难题,提升养老服务发展质量

  在保障“三无”老人供养床位的前提下,用财政拨款建立新的老年公寓,实行“一院两制”新模式。老公寓保持公办养老机构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新公寓按照民营机构的运行方式进行社会化运作,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土地、设施设备等资产都是国有,管理团队只有使用权、管理权,实现了管办分离。在服务对象上,入住老公寓的老年人只要身体状况不发生改变、自己不提出调整级别和房间,可以保持原来的收费价格不变;入住新公寓的老年人,要按照市场化方式收费。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功能,又能通过社会化运作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被国家民政部誉为养老服务的“江汉模式”,并在全国推广。